在討論委中大筋前,得知此名詞多來自內功四經的相關文獻,而內功四經到底來自何處,有興趣者可參閱車潤田著,車銘君車強編著之宋氏形意拳及內功四經精解,裏頭皆有詳述。為方便大家快速了解,整理了簡約的筆記來幫助,所示為相關傳承的簡單說明以及內功四經的四篇概略主要內容。內容來自於該書之404到408頁。

委中大筋之研究

++++++++++++++++++++++++++++++++++++++++++++++++++++++++++++

p461原文在內功經的勁訣中提及

【經文】按肩以練步,逼臀以堅膝。圓襠以堅胯,提胸以下腰。

【王南溪注解】此下步之真竅也,人皆練步,而不知練步之竅在於按肩也。按肩者,收肩井穴之勁沉至足底湧泉穴也。人皆知堅膝,而不知堅膝之竅在乎逼臀者,將兩臀極力貼住也。人皆知堅胯,而不知堅胯之竅在乎圓襠也。圓襠者,由內向外極力掙橫也。人皆知下腰矣,而不知下腰之竅在乎提胸也。前胸提起腰自然塌下矣。

【車潤田增釋】練功時,雙手勞宮極力回縮,兩肩極力下沉,使氣力由肋達於湧泉,以築固腳落地生根,行步敏捷。兩臀向前逼突,力貫雙膝,兩小腿如柱之堅。兩膝極力裏扣,使襠圓胯堅。胸出而含,腰自然塌下,轉動靈活。

++++++++++++++++++++++++++++++++++++++++++++++++++++++++++++
p463原文
卷二 納卦經
【經文】頭項效法乎乾,取其剛健純粹。足膝效法乎坤,取其鎮靜厚載。

【王南溪注解】凡一出手,先視虎口穴,前額用力,正平提起,後夾脊用力塌下,真氣來時,直達提氣穴,著力提住,由百會穴轉過昆侖,下明堂,貫於兩目,其氣若欲由鼻孔泄出時,遂即吸入丹田。兩耳下各三寸六分,為之項眼穴,用力向下截住,合周身全局,用功之久,自知其妙也。凡一用步,兩外虎眼極力向內,兩內虎眼極力向外,委中穴大筋竭力要直,兩膝蓋骨竭力要曲,四面相交,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湧泉之氣自能從中透出矣。

【車潤田增釋】頭為全身之統帥,調動全身之氣血。足膝須沉靜,不可浮躁,取象於坤。虎眼即腳頸上突出之高骨,練行功時,兩腳尖極力裏扣,兩腳後跟根力向外扭勁。腿後委中穴大筋非常重要,要做到外曲內直,向下撐勁。

++++++++++++++++++++++++++++++++++++++++++++++++++++++++++++++++

p481原文納卦經內意淺說中提及

足膝,當沉穩為要。勿浮勿躁,不顛不蹶,陰形凝練,下盤堅固。凡一動步,雙足載地,指踵向內,膝不過直。用氣,則兩足外眼向內,內眼向外,委中大筋力直,氣由湧泉而上。足膝內扣,外曲內直,腳掌發力。

++++++++++++++++++++++++++++++++++++++++++++++++++++++++++++++++++

委中大筋之研究

委中穴的位置在兩腿的膝蓋後側,膝窩的正中央處。而委中大筋就在如上圖示約略綠色線條的位置。
通常的情況下腳彎曲時,委中大筋是軟的,當我們照內功經勁訣中的要訣,發現可以使兩腳的彎曲處的委中大筋腫脹,如原文所述兩小腿如柱之堅,一股彈性的拉力支撐著腰腳部份的結構。經常年累月之習練使委中大筋變粗變有力且富有彈性,對於整體之爆發力將有相當大的益處。
當我們理解委中大筋的感覺後,變可藉由自身各種武術的修為去檢視,其實多多少少都有他的影子,只是這是在宋氏形意拳書中內功四經提及的一個範例,因此能訓練的方式也有千千百百種,在此整理以上的原文及出處,希望對武術道路上有相關需求的朋友能從中獲得一些不同的思維去詮釋。

arrow
arrow

    管理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