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對太極拳中沾粘連隨敷蓋對吞

兩大技法的比較分析

田金龍

(上海體育學院研究生部,200438,上海;37歲,男,博士研究生)

 

摘 要   採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太極拳中的沾粘連隨敷蓋對吞  兩大技法進行比較分析。結果發現,兩大技發的原理是一致。所不同的是沾粘連隨更抽象,更具代表性;敷蓋對吞剛追求技術的完善。

關鍵字  太極拳;太極勁;沾粘連隨;敷蓋對吞;技法

 

沾粘連隨敷蓋對吞是太極拳中的兩大技法,它們都是太極勁自身作用的發揮。本文擬從太極勁的角度來闡釋這兩種技法所蘊含的內在原理,探討它們彼此間的異同及其相互關係。

 

1              太極勁的作用

收勁和透勁相吻接即為太極勁。太極勁由兩個勁組成,一是由外向內的收勁,一是由內向外的透勁,收透二勁相吻接便是太極勁。

收,吸收、接收、內收之義。收勁是由外向內的勁。收勁意欲把放出的勁收回,如有巨大的力量把外面的東西吸收進來。透,滲透、穿透、通透之義。透勁是由內向外的勁。透勁意欲把收入體內的勁向外透達,如有巨大的力量從體內向外奔發。二勁相吻接,即指收勁是透勁的內收,收勁要有助於透勁的向外通達;透勁是收勁的外放,透勁要有助於收勁的向內吸入。至此,二勁貫通,首尾相接,故名之為太極勁。為何稱此二勁的吻接為太極勁呢?如何實現此二勁的吻接呢?這涉及到太極勁的原理及其動作要領,筆者將另文詳加闡釋。

那麼,太極勁在太極拳技擊中究竟有何作用呢?

收,具有化解來力、使其落空的作用;透,具有力達彼身、順勢發放的作用。二勁的吻接,就是指這兩種勁氣互相滲透,交叉環抱,並行於統一體中。由於並行,所以,它們同時都在發揮著作用,太極勁因而也就具有了化發一體的功能。

作為太極拳功法的太極勁是實現太極拳運用技巧的基礎,因此,借助於太極勁的原理,我們可以對太極拳的技法有一個更為準確、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2    沾粘連隨

關於沾粘連隨的定義,《楊氏老譜》中解釋道:沾者,提上撥高之謂也。粘者,留戀繾綣之謂也。連者,舍己無離之謂也。隨者,彼走此應之謂也。要知人之知覺運動,非明沾、粘、連、隨不可。斯沾、粘、連、隨之功夫,亦甚細矣![1]

沾者,提上撥高之謂也。提上撥高,就是撥根之術。先以收中之透的透勁進逼,使其不得動彈;待引其出反抗勁時,透勁不丟,順勢收回。這一動作如同笈筒一般,令對方順著吸引力的方向沖出,同時,足跟撥起,重心浮起。注意:收好了再透逼,才能制人而不制於人;回收時的透勁不丟好比誘餌,令對方于不知不覺中失去平衡。

粘者,留戀繾綣之謂也。”“留戀繾綣好似情意纏綿,彼此不能分離,意指逼住對方,使彼不得動彈。對方想要逃脫,我就繼續用透勁逼進;對方如欲相抗,我就將其收空。總之,對方逃也逃不掉,抗也抗不得,非常難受。所以,透逼對方時要收著透。收者,收其來力;透者,勁入其跟。

 “連者,舍己無離之謂也。吸空對方時,不可急躁,要靜。要運勁如抽絲,收勁時要特別注意作為靜勁的透勁,其透直指對方跟部,收勁才會避免盲目性。這是動中求靜之法。

 “隨者,彼走此應之謂也。透勁透入時,先將收勁收好,彼逃時跟著進去;彼欲相抗,一收再透,令彼不得站穩,仍然處於被勢。這也是動中求靜之法。

通過以太極勁對沾粘連隨的闡釋可以看出,沾粘是靜中之動,連隨是動中之靜。所以,太極拳主張動靜相兼,要求動中求靜,靜中觸動。由於沾粘主攻,連隨主守,沾與連相呼應,粘與隨相呼應,所以,沾粘連隨合在一起方才完滿。但從根本上講,沾粘連隨可歸結為沾粘二字。當然,連隨也很重要,若無此靜,動也失去方向。

沾粘連隨,或沾連粘隨,所講的都是同一個意思,都主張動靜合一、化發一體。既然沾粘已經抓住了四字的根本,故本文主張四字的順序為沾粘連隨。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沾粘連隨的實現所依賴的是收勁與透勁的共同作用。由於沾粘連隨是制人而不制於人的技術,所以,收勁與透勁的共同作用在推手中可以歸納為這樣一句話:只有我推人,沒有人推我。

這便解決了太極拳中關於力量的問題。推手中不是不用力,而應是不用對抗力、或對頂力。只要不對頂,力量越大越好。

3   敷蓋對吞

敷蓋對吞源于武禹襄的《四字密訣》,原文如下:敷:敷者,運氣於己身,敷布彼勁之上,使不得動也。蓋:蓋者,以氣蓋彼來處也。對:對者,以氣對彼來處,認定準頭而去也。吞:吞者,以氣全吞而入於化也。此四字無形無聲,非懂勁後,練到極精地位者,不能全知。是以氣言,能直養其氣而無害,始能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矣! [2]四字皆以氣言,可見理解《四字密訣》的關鍵是字。此處的氣,不可理解為呼吸之氣,也不可理解為所謂氣功的氣,而是勁氣,也就是太極勁。太極拳中雖然也有習內氣、調呼吸的方法,但不能望文生義,以為此處是講用運行內氣的方式來實現太極拳的技術。因為在武術中,氣的本義是意識對形體的活化。當意識蘊滿全身,身心合一時,形體便被活化,從而具有了特殊的功能。故李亦佘曾提出先,以心使身,從人不從己;後,身能從心,由己仍是從人[3]的入門方法。太極勁正是通過太極理念對形體的活化,這一活化的結果便是收勁與透勁的吻接。在這一意義上,太極拳中特別崇尚勁氣,認為勁是活的,有生命力的。

勁氣,就是勁的運行,是局部之勁的開合虛實在節節貫串的作用下,達到整體化時所實現的。此處以氣言,正是強調了收勁與透勁的整體性。現在,我們不妨以收勁與透勁相吻接的太極勁的運動,來對《四字密訣》作一番分析,以探明它究竟在何種程度上推進了太極拳技術的發展。

敷者,運氣於己身,敷布彼勁之上,使不得動也。敷之所以能讓對方不得動,取決於敷的動作方法是怎麼做的。李啟軒對字的解釋會有助於我們的理解。他說:敷者,包括周匝,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氣雖尚在自己骨裏,而意恰在彼皮裏膜外之間。所謂氣未到而意已吞也’” [4]氣未到而意已吞,就是收中之透。故其法能控制對方,並能不讓彼勁上己身。因此,敷就是收著勁的透法。自身收好,再將勁透出,當此勁與對方接通時,由於收勁已將對方的來力吸回,對方則不能得力而腳下浮起,同時,我之勁已直逼其跟部,故對方經此點問而身體發呆,難以動彈。這個方法與粘是一樣的。

蓋者,以氣蓋彼來處也。此是先透後收之法。透勁點問對方,對方受逼,欲出力反抗。我方透勁不丟,同時即透即收,將其來力收回,故對方仍被逼住。因此,這種透中之收的勁法時刻將對方罩住,彼一動彈,即將其悶死,就如蓋蓋子一般。

對者,以氣對彼來處,認定準頭而去也。對方經敷蓋以後,已經身體發僵,身形渙散,腳下漂浮,我則接住其勁,順勢打去,自有摧枯拉朽的效果。

吞者,以氣全吞而入於化也。對方經敷蓋後,有可能孤注一擲,全力前沖,我則用吸力順勢收回,使彼落空。

可見,所謂氣,就是收透二勁的運動。因為收透二勁的吻接就是太極勁,太極勁又是內勁,是內在的形、氣、意、神,故太極勁的獲得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要達到《四字密訣》所描述的狀態,不經過一番艱苦的體認是不會明白的,故武禹襄才說:此四字無形無聲,非懂勁後,練到極精地位者,不能全知。內勁是內在的運動,因而無形無聲,懂勁當然是懂得太極勁。太極勁作為太極拳成果的標誌,非過來之人,當然難以悟出個中奧秘。此處以氣言,正是要強調太極勁,這是功夫進展的必經之途。

4    兩種技法的比較

通過對上述兩種技法的闡釋可以看出,兩者在原理上是一致的,都是太極勁自身發揮作用的結果。但是,它們之間仍存在著一些區別。

沾粘連隨更抽象、更普遍、更一般,因而更具有代表性。只要有一點太極勁,就能見到一點沾粘的功效。這也正是沾粘連隨在太極拳中深受歡迎、並普遍流行的原因。然而,敷蓋對吞之技則有點陽春白雪的意境。它之所以讓人感到難以理解,並不單純是因為武禹襄通篇都用字來加以闡釋的緣故,而是因為這一技法的要求太高,實現起來難度較大。但細加分析,不難發現這一技法的確頗具匠心。應該說,敷蓋對吞把沾粘連隨更加具體化了。它要求技術運用過程中根據具體的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這本是一件便於操作的工作,但是,由於這一技術特別強調勁法的完整性,從而使初學者感到門牆太高而難以進入實踐。

從另一角度來說,由於敷蓋對吞追求技術的完善,因此,它實際上是沾粘之技的進展,是沾粘之技向高級境界追求的目標。這也可以通過對頂扁丟抗之病的克服來獲得解答。

在沾粘連隨的學習過程中,時常會出現頂扁丟抗的毛病,嚴重影響了沾粘連隨自身的品質,從而阻礙了技術的運用。關於頂扁丟抗的毛病及其危害,《楊氏老譜》中說道:頂者,出頭之謂也。扁者,不及之謂也。丟者,離開之謂也。抗者,太過之謂也。要知於此四字之病,不但沾粘連隨之功斷,且不明知覺運動也。初學對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去此病。所難者沾粘連隨,而不許頂扁丟抗,是所不易也。[1]

至於如何去除這些毛病,文中並無交待。不過,通過對《四字密訣》的闡釋,特別是對字的闡釋,可以對此尋找到一些答案。

所謂知覺運動就是聽勁。良好的聽勁並不僅僅在勁點,而是全身性的,身體中每個部位的微小變化都會給整體帶來重大的影響。這一影響的最終結果就是頂扁丟抗之病。所以,對於這些病根要從身中去找,從身中去發現那些微小的變化,或出頭、或不及、或離開、或太過。如果病在自身,應注意收透二勁的銜接,保證勁氣的流暢,使來力不能上身。如果病在對方,就要順勢切入,抓住時機,以點帶面,從局部到整體,控制對方全身。也就是說,若要形成良好的知覺判斷,其前題是必須練出全身感應的能力,從勁氣上將對方包括周匝,從而達到如《敷字訣解》中所說的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氣雖尚在自己骨裏,而意恰在彼皮裏膜外之間的上乘境界。

可見,敷蓋對吞雖然在學理上與沾粘連隨一樣,但它不是沾粘之技的重複,而是一種進展。它一方面通過具體化使沾粘之技更有針對性,另一方面又通過整體性來克服沾粘之技運用過程中的弊病,使推手技術逐步走向精細與完善。

綜上所述,沾粘連隨與敷蓋對吞都是太極勁自身運動的結果,兩大技法的實現都依賴著收勁與透勁的互相配合。但是,沾粘連隨有著較大的普遍性,而敷蓋對吞則通過具體化和整體化給予了進一步深入,使沾粘之技有克服自身活動過程中所出現的頂扁丟抗等毛病的能力,向著精細、完善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沈 壽:《太極拳譜》,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1117119

2. 武禹襄:《四字密訣》,見:沈壽,《太極拳譜》,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153

3. 李亦佘:《五字訣》,見:沈壽,《太極拳譜》,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164

4. 李亦佘:《敷字訣解》,見:沈壽,《太極拳譜》,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17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管理者 的頭像
    管理者

    『蔡恩桓』推手摔法武術心得整理

    管理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